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臺靜農先生詩文專題研究
Special Topics in Tai Jing-non’s Poems and Essays 
開課學期
103-1 
授課對象
文學院  中國文學研究所  
授課教師
齊益壽 
課號
CHIN7294 
課程識別碼
121 M6060 
班次
 
學分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選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五2,3,4(9:10~12:10) 
上課地點
 
備註
限碩士班以上
總人數上限:10人 
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  臺靜農先生(1902-1990),安徽霍丘縣葉家集鎮人。求學於北京大學國文系及研究所國學門期間(1922-1927),受到名師蔡元培、周樹人、陳垣、沈尹默、沈兼士、馬裕藻、馬衡、劉復、胡適諸先生的熏陶。二十九歲便已出版短篇小說集《地之子》及《建塔者》兩種,為魯迅所稱賞。抗戰時期任教於四川江津縣白沙鎮國立女子師範學院,先兼國文專修科主任,後兼國文科主任。1946年受聘於台灣大學,旋主持中文系系務達二十年之久,奠定了中文系的發展基礎。如今他逝世已整整二十年,而這二十年中,追思他的人格風采、評析他的學術及藝文成就的文章,絡繹不絕,大多數都已收在林文月所編《臺靜農先生紀念文集》(台北:洪範書局,1991)以及陳子善所編《回憶臺靜農》(上海:上海教育出版社,1995)中。至於考訂他的生平事蹟,並為其學術論著及藝文作品加以編年的,則以羅聯添所著《臺靜農先生學術藝文編年考釋》(台北:學生書局,2009),最為詳盡。臺先生的文集,先有《龍坡雜文》(台北:洪範書局,1988),繼有陳子善、秦賢次編的《我與老舍與酒──臺靜農文集》(台北:聯經出版社,1992)。而陳編《回憶臺靜農》,又於「附錄」中收了《臺靜農佚文》十九篇;羅著《臺靜農先生學術藝文編年考釋》亦於卷末附編《臺靜農別集》中收文十六篇。本課程於「文」,採廣義的文,而非狹義的抒情文,且文白兼收,分別取材於《龍坡雜文》、《我與老舍與酒》、陳編《臺靜農佚文》,以及羅著附編《臺靜農別集》四種,以下分別以甲、乙、丙、丁做為代稱。至於臺靜農先生的詩,原有多種手抄本,經許禮平加以編輯並做簡注,共得舊詩七十七首,新詩六首。舊體詩七十七首中,計《白沙草》三十七首,《龍坡草》三十四首,另有六首未有總名,當為抗戰以前之作。本課程「詩」的部份,即採用許禮平編注《臺靜農詩集》(香港:翰墨軒出版有限公司,2001)本。
  本課程以選「文」為主,選「詩」為輔,進行次序亦先「文」後「詩」。「文」的部份,可分三類:一類是歷史題材,一類是人物回憶,一類是序跋題記。三類中本課程側重於人物回憶這一類,其次為歷史題材,其次為序跋題記。
 

課程目標
  臺先生從1922年求學於北大,到1973年退休於台大,終其一生是一位學者,是研究《楚辭》及中國文學史的專家。若以1946年四十五歲渡海來台作為分水嶺,其前半生,更以小說創作發為救國的吶喊,復以書畫及舊詩的自修,以抒其憂憤。後半生則在書法上廣臨眾體,而鎔鑄成沈鬱勁拔的獨特書風,並琢磨出深刻精卓的藝術識鑒,而享譽中外;又以質樸而簡練、誠摯而蘊藉、平淡而深刻的散文,而廣受推崇。若能從臺先生一生心路歷程的轉折,進而一窺「五四」之後百年中華文化的波瀾起伏及演變發展,這是本課程的終極目標。
  臺靜農先生告別之日,張敬先生曾為台大文學院撰此輓聯:
   自歌謠至說部詩騷,古今俱在,高文德業垂宇宙;
   由書法而繪畫篆刻,技藝皆精,桃李春風重儒林。
這幅輓聯精準地道出臺先生的人品與學藝各個方面。像他這樣學術上能有會通古今的視野,小說、詩、文、書、畫、印無不精湛的成就,實為六十年來所罕見。張淑香教授曾說臺先生是「最後的風雅」,而為文化的斷層興嘆。上一代淹通博雅的文化,我們身處今日忙碌而瑣碎的文明之中,若能因細讀臺先生的詩文,對淹通博雅的文化不至於隔膜,本課程的基本目標便算是達到了。
 
課程要求
學生須依課程進度將各週討論的詩文事先熟讀,上課討論時會請同學作心得報告,然後輪流發表意見,相互討論。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 
指定閱讀
 
參考書目
1. 甲、乙兩種文集需自備。丙、丁兩種文集可選印有關的資料。
《臺靜農詩集》許禮平編注本若坊間已難尋覓,亦可影印手抄本以便討論。
2. 參考書文有:
(1) 林文月編《臺靜農先生紀念文集》(台北:洪範書局,1991)
(2) 陳子善編《回憶臺靜農》(上海:上海教育出版社,1995)
(3) 羅聯添著《臺靜農先生學術藝文編年考釋》(台北:學生書局,2009)
(4) 王德威著〈國家不幸書家幸──臺靜農的書法與文學〉,《台大中文學報》第三十一期(台北:台大中文系,2009年12月)
(5) 柯慶明著〈臺靜農先生詩作中的兩岸經驗〉,《台灣文學研究集刊》第九期(台北:臺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,2011年2月)


附:臺靜農先生著作及其紀念文集暨研究論著概況

甲、小說集
(1)《地之子:未名新集之三》(北京:未名出版社,1928年11月)
(2)《建塔者及其他:未名新集之六》(同上,1930年8月)
(3)《臺靜農短篇小說集》,《遠景叢刊》第157種(臺北:遠景出版社,1980年5月)
(4)《地之子》(上書於第三版時恢復原名,列入遠景文學叢書A○7,1990年10月)
(5)《建塔者:遠景文學叢書A○10》,1990年10月
(6)《地之子》(北京:人民出版社,《新文學碑林》,2000年1月)
(7) 舒乙主編《建塔者》(北京:華夏出版社,2009年1月),內收臺靜農代表小說30篇,劇本1篇,散文19篇,評論3篇。

乙、散文集
(1)《龍坡雜文》(臺北:洪範書局,1988年7月),共35篇。
(2)秦賢次、陳子善編,《我與老舍與酒──臺靜農文集》(臺北:聯經出版公司《聯經文學》106,1992年6月)附〈臺靜農先生前期創作目錄〉。
(3)陳子善主編《臺靜農散文集》(北京:人民日報出版社,1990年9月),內收來台後小品45篇。
(4)陳子善編《回憶臺靜農》附錄佚文十九篇(上海:上海教育出版社,1995年8月)
(5)羅聯添著《臺靜農先生學術藝文編年考釋》附《臺靜農別集》,收佚文十六篇。(臺北:學生書局,2009年9月)

丙、詩集
(1)林文月收藏卷。1975年6月9日靜農先生手書舊作四十五首交付林文月收藏,並囑以不宜示人。後經臺先生本人於病榻中同意可以公開,1990年12月於《名家翰墨》十一期《臺靜農•啟功專號》刊出,而先生已於十一月病逝。該卷鈐印有四:「少年子弟江湖老」、「壯不稱臣老抱孫」、「澹台靜農」、「身處艱難氣若虹」。
(2)施淑收藏卷。甲子年(1984年)施淑以日本所購精美空白冊頁相贈,靜農先生則揮灑以詩、書、畫做為回報。謝稚柳先生題以《臺靜農三絕冊》。今藏台大圖書館。該卷錄有舊詩二十八首,見《名家翰墨•中國近代名家書畫全集33臺靜農逸興》(香港:翰墨軒公司,2001年12月)
(3)家屬藏本,此為靜農先生去世前一年(1989)手抄本。此本前為〈白沙草〉卷,三十六首;後為〈龍坡草〉卷,三十四首;共七十首。
(4)許禮平編注《臺靜農詩集》(香港:翰墨軒出版社,2001年11月)收早期詩作(抗戰前)六首,〈白沙草〉三十七首,〈龍坡草〉三十四首,共七十七首。並錄新詩六首。末附〈臺靜農先生行狀〉。

丁、資料彙編及學術論著
(1)《淮南民歌一、二、三、四、五輯》(北京:北大歌謠週刊85、87、88、91、92期,1925年4月至5月),收錄婁子匡主編《民俗叢書第二十四種》(臺北:東方出版社,1971年)
(2)《天問新箋》(臺北,藝文印書館,1972年5月)
(3)《百種詩話論編》(臺北:藝文印書館,1974年3月)
(4)《靜農論文集》(臺北:聯經出版公司,1989年10月)
(5)《中國文學史》(臺北:臺灣大學出版中心,2004年12月)

戊、書畫集
(1)《書道特集:臺靜農教授之書法》(東京:日本近代書道研究所,1981年10月),內有青山杉雨教授專文介紹。
(2)臺靜農先生書法展,1982年10月國立歷史博物館
(3)郭豫倫•林文月主編《靜農書藝集》(臺北:華正書局1985年2月)
(4)林勝鐘編《臺靜農行草小集》(自印本,1990年4月)
(5)《名家翰墨•臺靜農•啟功專號》(香港:翰墨軒出版公司,1990年12月)
(6)《靜農書藝續集》(臺北:華正書局,1991年5月)附〈臺靜農年表〉
(7)《臺靜農墨戲集》(臺北:鴻展藝術中心,1995年9月)附秦賢次編〈臺靜農年表〉。
(8)《名家翰墨•臺靜農法書集(一)》(香港:翰墨軒出版公司,2001年10月)
(9)《名家翰墨•臺靜農法書集(二)》(同上,2001年11月)
(10)《名家翰墨•臺靜農逸興》(同上,2001年12月)
(11)《臺靜農書畫紀念集》(臺北:國立歷史博物館,2001年10月)

己、紀念文集暨研究論著
(1)林文月編《臺靜農先生紀念文集》(臺北:洪範書局,1991年11月)附〈臺靜農先生前期創作記錄〉(民國11-38年)及〈臺靜農先生後期著作繫年〉(1947-1990)
(2)陳子善編《回憶臺靜農》(上海:上海教育出版社,1995年8月)
(3)盧廷清《臺靜農的書法藝術》(臺北:蕙風堂,1998年9月)
(4)盧廷清《沉鬱•勁拔•臺靜農》(臺北:雄獅圖書出版社,2001年)
(5)盧廷清《臺靜農:藝術珍品賞析第十一輯》(長沙:湖南美術出版社,2009年3月)
(6)羅聯添《臺靜農先生學術藝文編年考釋》(臺北:學生書局,2009年3月)
(7)王德威《國家不幸書家幸──臺靜農的書法與文學》(臺北:臺大中文學報,2009年12月)
(8)《書家臺靜農專集》(臺北:雄獅美術月刊151期,1983年)
(9)《新文學的燃燈人:臺靜農》(臺北:《聯合文學月刊》總11期,1985年9月),內刊四篇小說為遠景版《臺靜農短篇小說集》所未收者,並附林文月、樂蘅軍、吳達芸、丘彥明四篇評論。
(10) 柯慶明著〈臺靜農先生詩作中的兩岸經驗〉,《台灣文學研究集刊》第九期(台北:臺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,2011年2月)

庚、遺稿與珍藏捐贈
(1)《臺靜農先生輯存遺稿》(臺北:中研院文哲研究所,1993年2月)
(2)《臺靜農先生珍藏書札(一)》(臺北:中研院文哲研究所,1996年6月)
(3)《臺靜農先生遺贈書畫展覽》(臺北:故宮博物院,1997年11月)內有明人詩手寫本六冊、倪元璐書畫五幅、自選法書六幅:○1臨漢簡軸;○2臨石門摩崖軸;○3臨中嶽嵩高靈廟碑軸;○4草書「故國神遊」軸;○5行書鮑照〈飛白書勢〉軸;○6草書杜牧〈宣州開元寺水閣〉軸。
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
No.
項目
百分比
說明
1. 
平時報告及討論表現 
30% 
 
2. 
期末報告 
70% 
 
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1週
  課程介紹 
第2週
  〈夜宴圖與韓熙載〉(甲) 
第3週
  〈遼東行〉(甲) 
第4週
  記「文物維護會」與「圓台印社」兼懷莊慕陵先生二三事〉(甲)
附:〈《六一之一錄》序〉(甲)
〈憶常維鈞與北大歌謠研究會〉(丙)
 
第5週
  〈北平輔仁舊事〉(甲) 
第6週
  〈始經喪亂〉(甲)
附:〈上胡適函〉(丁)
 
第7週
  〈魯迅先生的一生〉(乙)
附:〈《關於魯迅及其著作》序言〉(乙)
〈魯迅先生整理中國古文學之成績〉(乙)
 
第8週
  〈酒旗風暖少年狂〉(丙) 
第9週
  〈追思〉(甲)、〈記波外翁〉(甲) 
第10週
  〈有關西山逸士二三事〉(甲)、〈傷逝〉(甲)
附:〈《溥心畲書畫遺集》序〉(丁)、〈為藝術立心的大千〉(丁)
 
第11週
  〈我與書藝〉(甲)、〈平盧的篆刻與書法〉(甲) 
第12週
  〈《說俗文學》序〉(甲)
〈《藝術見聞錄》序〉(甲)
 
第13週
  《白沙草》(詩) 
第14週
  《白沙草》(詩) 
第15週
  《白沙草》(詩) 
第16週
  《龍坡草》(詩) 
第17週
  《龍坡草》(詩) 
第18週
  《龍坡草》(詩)